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開始

一直想要開個自己的部落格。

三、四個月前, 下定決心, 在無名小站開了一個部落格, 寫了一篇, 停了兩個月。 不久, 在yahoo信箱收到無名的通知, 說是該部落格荒廢太久, 再不使用就要被自動消除。我看了看, 沒理會它。 當然, 無名不是吃飽閒閒開我玩笑, 一個月後, 我那最初、也曾是唯一的部落格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這幾個月, 心情起起伏伏的。 我想, 也許寫寫東西會是個出口。 所以我再次”下定決心”, 開始這個部落格。 不知道能寫多久, 但至少希望會是一陣子。

碩士和博士唸的都是諮商, 可是我卻一直都不怎麼相信諮商、心理治療這回事。 總是偏見的覺得, “性格天(或自小環境)注定”, 光靠談話要改變一個人, 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可是, 有個諮商學派, 我倒是一直非常喜歡 – 完形諮商學派 (Gestalt Therapy)。 就像其他學派一樣, 此派學者對於心理問題有許許多多的假設, 其中有個假設叫做 “ 未竟事務 (unfinished business)” – 人的負面情緒(憤怒、悲傷、罪惡感、怨恨、焦慮、痛苦)通常起因於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而這些未獲滿足的需求就叫未竟事務。 其實這不是什麼高不可知, 深不可測的大學問。 想一想, 或多或少, 我們都說過謊吧。 說謊的滋味其實非常難受, 因為我們知道有個事實被壓抑在我們的心裡, (除非你已經完全將說謊這個行為合理化了), 不能將那個事實說出來就是一個未竟事務。因為它是個未竟事務, 所以我們產生焦慮、愧疚、痛苦。 可是一旦我們有機會將事實說出, 也許是向當事人道歉¸ 也許是向神父告解, 也或許是向心理諮商師求助, 總之, 心裡就會如釋重負, 重新回到平靜的心理狀態。

我喜歡完型學派。 因為它有各種諮商策略可以幫助求助者完成他的”未竟事務”。 也許是靠角色扮演, 也許是靠繪畫, 也或許是靠書寫。 也許, 這個平台可以發揮這樣的功能。

從國中開始, 不記得是受誰的影響, 我愛上閱讀報紙的副刊。 還記得, 每天上學前, 我都要快快把副刊看完, 然後匆匆忙忙騎著腳踏車到學校。 到學校後第一件事是打掃教室, 我和同樣負責擦窗戶的死黨(小鳳)就會開始交換訊息, 告訴對方, 今天在副刊上有什麼有趣的文章。 我們的討論通常開始於廖輝英的連載小說, 那個年紀, 記憶力出奇的好, 才看過一遍的文章, 我們都能夠逐字逐句的討論起來。 那時候, 也迷短篇小說和散文。 有時候我可以詳詳細細的像說書人一樣, 描述某個短篇小說給小鳳聽, 不是只說說大概的, 有時候連一些精巧的句子, 我都可以輕輕緩緩的敘述出來。

來了美國, 唸書那幾年, 除了在圖書館的中文書籍區看看過期的聯合文學, 已經好久沒有享受閱讀的快樂了。 雖然, 看英文書也是閱讀, 但文字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 看完一本英文小說, 明明都看懂了, 可是心裡是沒有太多感動的。

一直到今年年中, 好友, 怡, 告訴我一些有趣的部落格, 從酪梨壽司開始, 不斷延伸, 我那乾涸已久的中文閱讀慾望, 終於有了些滋潤。 慢慢的, 閱讀這些部落格就像當年在閱讀副刊的短篇小說和散文, 成為每天必要的心理食糧。

今天早上, 讀完Travel with me…我很喜歡的部落格之一。 那是一個年輕女醫生的部落格。 她的文筆清淡優雅, 平實卻真誠。 很多時候, 有些文章讓人感動, 卻也同時讓讀者的心沉重起來。 我其實不喜歡那樣煽情的作品。 讀Bechild的文章, 感動總是有的, 而感動的後面, 也讓人覺得充滿希望和力量。 我希望我也可以寫出這樣的文章。

就這樣, 我決定開始經營這個部落格。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加油!!